苏洵《六国论》的第二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其中有几层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29 04:41:34
苏洵《六国论》的第二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其中有几层意思?

苏洵《六国论》的第二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其中有几层意思?
苏洵《六国论》的第二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其中有几层意思?

苏洵《六国论》的第二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其中有几层意思?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一句话紧扣文题,由果溯因,从反面否定和正面肯定两方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这句话排除“兵”“战”的因素,强调“弊在赂秦”.全句的重心,在于正面肯定.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论点,说明“弊在赂秦”的道理: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一是用设问答疑的方式,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也是分论点.最后一句,回应开头,重申论点:“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论,为下文的论述举纲张目.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二段),论述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可以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比较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的双方土地得失变化.以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实由于“赂”而造成的得失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而造成的得失,以割地赂秦的事实说明赂秦之害,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第二小层(“思厥先祖父……理固宜然”),写诸侯赂秦的情形和结果,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先对比诸侯祖先得地的艰难和子孙割地的轻易,再写诸侯赂秦求安而不可得,说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得出结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第三小层(“古人云……此言得之”),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以上三小层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二层(第三段),论述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可以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齐人未尝赂秦……齐亦不免矣”),单说齐国灭亡的原因.指出齐国虽然不曾赂秦,但“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灭亡了,齐国也不能独自保全.
第二小层(“燕赵之君……诚不得已”)合说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这两个国家与齐国不同,没有“与嬴而不助五国”,而是“义不赂秦”,敢于用兵抗秦,但终于“战败而亡”.原因不仅在于燕、赵本身的错误,即燕“以荆卿为计”,赵“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还在于“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其灭亡是“诚不得已”.
第三小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如果韩、魏、楚不赂秦,齐国“不附于秦”,燕、赵有正确决策,也有不灭亡的可能.
以上三小层就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把“赂者”的失败和“不赂者”的失败联系起来,并从正反两方面论说,全面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四、五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四段),综合上面两段分析作出论断.上面两段着重论述历史事实,说明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这一段则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作者的主张,申明作者的政见.第一句以“呜呼”的感叹起笔,承上文进一步从反面假设,提出并力抗秦的主张,指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秦国即使想吞并六国也是难以办到的.第二句承上转折,又回到史实,抨击六国的政策,以“悲夫”起头,嗟叹六国“有如此之势”,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灭亡.这句话慨叹六国灭亡的可悲结局,揭示“赂秦”的根源在于“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第三句紧承上句作出论断,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这句话一语双关,似乎是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是在告诫北宋“为国者”,这就把对历史的评论自然地转到现实上来.
第二层(第五段),讽谏北宋王朝.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六国只是各踞一方的诸侯,力量虽然比秦弱小,“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北宋据有一统天下,力量远远强于六国,却“从六国破灭之故事”,这就连六国也不如了.作者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 写作特点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苏洵《六国论》的第二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其中有几层意思? 苏洵《六国论》的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证的 苏洵《六国论》的第二段从那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马说 第二段论证的角度第二段论证的角度是————他论证了哪句话? 《夏》 第二段是从哪2个方面来表现夏天紧张的旋律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理解1.文章开头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暗示( )的重要作用.又从人才造就推广到()方面,“()”几句正是从()面充分论证了这点2 从行文而言,文章第二段中的“( 议论文论证思路 怎么找?有时候做江苏试卷的议论文时,第一题好问文章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答题从哪个方面出发? 师说文章的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进行了怎么样的论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第二段是围绕哪个句子来写的 《不可放弃的努力》中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鱼我所欲也 第二段举例论证运用的一个成语典故是 PEP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课索溪峪的“野”中的第二段,怎么仿写这段?要从3个方面写哪个景点的山或水!(要300字) 美 挑战者 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文章第二段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航天飞机爆炸的情况 《观潮》第二段文字主要写什么的场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答案要多一点 八年级上册(观潮)第二段从那几个方面描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快.救急 《鱼我所欲也》第二段如何道理论证? 紫藤萝瀑布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从哪方面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