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对写作有什么启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29 21:23:47
游褒禅山记对写作有什么启示

游褒禅山记对写作有什么启示
游褒禅山记对写作有什么启示

游褒禅山记对写作有什么启示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佑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 (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佑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要勤奋求实,真情实感。要积极进取,学习苏轼那种求索的精神,运用于写作中,才能写出有感情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