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政治理论常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0 23:33:06
教师政治理论常识

教师政治理论常识
教师政治理论常识

教师政治理论常识
政治理论常识
1、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远大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3、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4、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5、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6、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四)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内涵是相互联系、统一的.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7、现阶段性质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8、现阶段主要矛盾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9、党在社会主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11、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
开放包括对外对内的全面开放.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更多更好地利用外来资金、资源和技术,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改革开放应当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实践中开创新路.
12、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① 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②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③ 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13、党的工作中心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施科教兴国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做到效益好、质量高、速度快,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14、党在现阶段的要务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项工作都要将三个有利于作为出发点和检验标准.
三个有利于: 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5、十六大主题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16、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战略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依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未变,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没变,党的中心工作没变.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① 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
② 到2020年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基本实现工业化;
③ 到2050年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目标)
(1)小康社会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力争比二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
①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②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③ 合理的分配格局形成,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④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⑤社会管理体系完备,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⑥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⑦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⑧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完成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各地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2)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
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③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④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⑤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⑥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向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⑦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⑧ 千方百计口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3)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维护社会安定.
(4)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和谐社会,是以马毛邓三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体现料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我们党所要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古往今来,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一部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都告诉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① 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② 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③ 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与小康社会的任务大体相同,仅多如下内容:
   
19、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思想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20、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2)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尊重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发展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3)抓住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进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