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中国戏曲形成是宋杂剧还是南戏?这两种分别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22:17:31
标志中国戏曲形成是宋杂剧还是南戏?这两种分别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标志中国戏曲形成是宋杂剧还是南戏?这两种分别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标志中国戏曲形成是宋杂剧还是南戏?这两种分别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标志中国戏曲形成是宋杂剧还是南戏?这两种分别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大约在十二三世纪,中国的南北方分别涌现出南戏和北杂剧这两种戏曲形式.它们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演形式上都脱离了中国早期戏剧那种稚嫩的痕迹,而趋于高度成熟.一般认为,它们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中国戏曲究竟形成于何时?应该说至今仍是一个谜.
南戏艺术从萌芽兴起到发展成熟的进程是漫长的.温州等地的民间歌舞小戏用村坊小曲演唱,戏剧结构比较简单粗糙,出场角色只有三、四个人物.随着活动地区的扩展,南戏进入城市以后,受到诸宫调、唱赚、宋杂剧,特别是宋词演唱艺术的影响,迅速得到提高,这在《张协状元》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北方杂剧南下,南北艺术有了交流,使南戏舞台艺术逐渐成熟,剧本结构也日趋严谨和完整.宋元南戏剧本在结构布局和各种艺术手段运用上,都有特定的规格.南戏在宫调和套曲运用上,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比较自由灵活,并采取了分场的形式.一般交代情节的场子则一笔带过,而需要集中刻画人物和表现戏剧冲突的场面,就刻意求工,多施笔墨.在场次的安排上,南戏剧本开头有一段介绍作者创作意图和叙述剧情梗概的开场戏,这一形式,一直保存在明清传奇里.它的正戏,从第二场开始.围绕着生、旦戏主线的进行,分别穿插了许多净、丑、末插科打诨的戏剧情节,使热闹轻松的喜剧场面和冷静严肃的正剧或悲剧场面交替出现.在每一场戏里,运用歌唱、念白和科介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反映在剧本文学上,就出现了曲、白、科介相间的文学形式.不过这些表现手段的具体运用,南戏与北方杂剧又有所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差别是:杂剧由一人(末或旦)主唱,而南戏的各行脚色都可以唱.这就使南戏的演唱灵活自如,并且给曲、白、科介的综合运用,提供了有利于舞台演出的条件,从而显示了南戏剧本形式的优越性.南戏剧本的形式,随着南戏的不断发展,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完善起来.南戏与北方杂剧艺术交流之后,尤其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和《琵琶记》等剧的出现,剧本的文学形式已有较大的发展,奠定了后世传奇体制的基础.南戏在行腔、音韵上也随着流布地区的扩展,结合当地的方言而不断丰富.南戏的音乐,最初取材于当地流行的民歌,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宋代流行的词体歌曲.这些词体歌曲在曲调形式、唱词格式上变化很多,曲调的风格和情趣上也多种多样,适合南戏表现各种各样人物的感情.待到南北合套这种新的表现形式的出现,就把南曲与北曲两种风格的音乐结合在一起,不同声腔相互融合.南戏表演艺术具有民间歌舞小戏的表演特色,同时吸收了宋杂剧插科打诨的滑稽表演等传统表演形式.脚色行当也有了新的发展.南戏脚色行当共有7种,即生、旦、净、丑、外、末、贴.净、丑是南戏中的一对喜剧脚色,它和生、旦等正剧脚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并形成了以生、旦为主的脚色表演体制.宋元南戏的舞台艺术,在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上已初具规模;在时间、空间变化的舞台处理方法上,也有新的发展.宋元南戏的演出形式和艺术成就,在当时以及其后的几个世纪中影响很大.明清戏曲的舞台艺术直接继承了南戏和北方杂剧的传统,从而奠定了中国戏曲舞台艺术的基础.
宋代的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北宋时盛行于东京,南宋时临安也很流行.演出时一般由四个角色组成,有的增添一人.北宋的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艳段”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正杂剧”又分为两段,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到了南宋,杂剧变为三个部分,即“艳段”“正杂剧”“杂扮”.“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又称“杂班”或“拔扣”.后来,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
说了这么多,应该可以把分给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