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古诗词鉴赏:A、《渔家傲》范仲淹 B、《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04:17:50
七、古诗词鉴赏:A、《渔家傲》范仲淹 B、《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七、古诗词鉴赏:A、《渔家傲》范仲淹 B、《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七、古诗词鉴赏:A、《渔家傲》范仲淹 B、《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七、古诗词鉴赏:A、《渔家傲》范仲淹 B、《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
  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的内心抑郁的.抑郁是由于不曾击破敌人为国立功,而不是消沉,所以它的风格沉郁悲壮.
  词从写边塞的景物开始.秋日傍晚的边塞更加显得荒凉萧瑟.归雁成群结队地飞回南方,似乎没有一点留恋的意思.悲壮的军乐和杂乱的边声混合在一起,像是有意撩拨人的情怀.在落日余晖、烟雾缭绕的群山中间,有一座早闭的孤城.孤城中守边将士的生活怎样呢?心情沉重的将军,边喝着酒,边想着极辽远的家乡,可是敌人没有打败,哪能说到归去?在寒霜落地,笛声哀怨的夜晚,没有人能睡得着.将军由于战事的持久和劳苦,发丝都白了,战士们因为久戍穷边,也不免流下伤时的眼泪.
  这首词和作者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北宋的主要边患有辽和西夏.由于宋王朝的畏敌退让,他们得寸进尺,侵扰不已.1040年到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略.在这样的生活基础上,诗人写出这篇绝妙好词来.
  说《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是绝妙好词,也因为它的艺术成就是杰出的.
  首先引人注意的是词意如剥蕉,层层深入.上片写景,开首一句便包含两层意思,塞下已自荒凉,秋来更见萧瑟.雁尚无留意,人留更出于不得已,这使首句的意思更加深一层.“四面边声连角起”一语,从听觉上进一步加深悲凉的感受.读者的感情也仿佛随边声的四起而颤动起来,至“千嶂里”两句,又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荒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下片抒情也是这样.“浊酒一杯家万里”,由写人的生活细节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家万里”归去已不易,“燕然未勒”归去更无望.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时间由薄暮转到深夜.词中人所见的是严霜在地,所听的是羌笛盈耳.谁还能入睡呢?再深入下去,最后终于逼出“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样含意深远、扣人心弦的句子.
  其次,词的意境有典型性又有独创性.就“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两句说吧.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好像不及范词.如果就上片全部体会,我们一闭眼就仿佛真的看到了词中的这座孤城.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不像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吗?下片的意境同样动人.它主要由人的活动构成.简单地说,为国为家的白发将军,面对浊酒而陷入沉思,战士们在寒夜中徘徊,面上泪痕说明他们内心的苦闷.这样的境界在反映北宋那个王朝怯懦、外族凭陵的特殊的历史阶段上,是有典型性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宋朝的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虽订立过屈辱的和约,可是军事上的威胁还是很严重的.这首词前段写打猎的场面有声有色.后段从打猎引申到“天狼”,表现出作者抗击敌人的壮志和决心.全篇的气概都很豪迈,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的吴侬软语,变成可报国立功的黄钟之音,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