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简述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及应用简答题求精要简略,分数不是问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5:42:16
求简述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及应用简答题求精要简略,分数不是问题

求简述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及应用简答题求精要简略,分数不是问题
求简述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及应用
简答题求精要简略,分数不是问题

求简述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及应用简答题求精要简略,分数不是问题
因特网(Internet)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汇.有一种粗略的说法,认为INTERNET是由于许多小的网络(子网)互联而成的一个逻辑网,每个子网中连接着若干台计算机(主机).Internet以相互交流信息资源为目的,基于一些共同的协议,并通过许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联网而成,它是一个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集合.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5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SNSFnet.1988 年,S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主干网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证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术,准许各大学、政府或私人科研机构的网络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从军用转向民用. Internet的发展引起了商家的极大兴趣.1992年,美国IBM、MCI、MERIT三家公司联合组建了一个高级网络服务公司(SNS),建立了一个新的网络,叫做SNSnet,成为Internet的另一个主干网.它与SNSFnet不同,NSFnet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而SNSnet则是SNS 公司所有,从而使Internet开始走向商业化. 1995年4月30日,S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而此时Internet的骨干网已经覆盖了全球91个国家,主机已超过400万台.在最近几年,因特网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就达到了今天的规模.因特网的产生信息资源共享的理想对于因特网产生的确切时间,目前存在不同说法.一些人认为,1972年ARPAnet 实 验性连网的成功标志着因特网的诞生.另一些人则将1993年所有与ARPAnet连接的网络实现向TCP/IP的转换作 为因特网产生的时间.但是无论如何,因特网的产生不是一个孤立偶然的现象,它是人类对信息资源共享理想不断追求的一个必然结果,因此关于因特网的起源还可以追溯到更早一些时候. 近几十年来,人类在这方面取 得的一个又一个重要进展为因特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例如,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将人类传播信息 的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开启了利用卫星进行通信的新时代.7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出现,预示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成为可能;激光和光纤技术的利用,使信息的处理和传播由“点”扩展到“面”.而近十多年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更大范围的网络互联和信息资源共享. 据文献记载,最早提出关于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设想的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J. C. R. 利克利德. 他于1962年8月在《联机人机通信》一文中提出了“巨型网络”的概念,设想每个人可以通过一个全球范围内相互连接的设施,在任何地点迅速获得数据和信息.这个网络概念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很像今天的因特网.利克利德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后改为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的第一任领导.他的继任者B. 泰 勒和L. G. 罗伯茨深信这一网络概念的重要性, 并为这一网络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包交换理论因特网的发展是以早期的包交换(packet-switching)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为起点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L. 克莱因罗克于1961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包交换理论的论文,并于1964年出版了关于这个理论的第一本书.包交换主要指在通信网络中将较长的信息分割成若干信息包传送.每一个包就像一个信封,其中有要传送的信息和需要送达目的地的地址,此外还有一个代表这个包在整个信息流中的位置的号码.任何包如 果丢失或被阻塞,可以重新发送.当所有的包都抵达目的地时,接收机就将这些数字数据块重新组合成完整的 信息.这个称为“包交换”的网络可以使多台计算机使用相同的通信线路,也可以使一个数据流越过拥挤的线 路,通过其他路径快速传递.这个利用信息包而不是线路进行通信的理论的提出,是向网络技术方向迈出的重 要一步.另一个重要发展是使计算机能够互相传递信息.无独有偶,几乎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包交换理论研究(1961—1967)同时,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1964—1967)也进行了同类研究,而且彼此是在不知道对方研究的情况下进行的.军用计算机网络ARPAnet 因特网是在军用计算机网络ARPAne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RPAnet是计算机网络最早和最典型的例子, 是一个由美国国防部的研究人员和一些大学于60年代末共同开发的实验性网络.美国国防部当时出于军事防御战略的考虑,认为一个集中式管理的网络十分脆弱,经不起核战争等突发事件的破坏 ,需要建立一个可以不依靠单一“中央控制计算机”操纵的巨大网络,使整个通信系统不会因网络中的某一部分遭到破坏而停止运行.更重要的是,这个网络是自主的和自动调节的计算机互联网,它允许使用不同存储技术、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互联.为此美国国防部向当时的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提供经费从事这项研究,这促使ARPAnet从理论研究进入实验联网. ARPAnet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于从事这项研究的人发现,它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通信渠道.这个网络最初只连接了4台主机.1970年网络工作小组(NWG)在S. 克罗克的领导下完成了最初的ARPAnet 主机对主机通信协议, 称为网络控制协议(NCP).1972年,B.卡恩在国际计算机通信大会(ICCC )上成功地 组织了一次大型的ARPAnet演示,这是这个新网络技术首次公开露面.同年,以V. 瑟夫为首的互联网工作组 (INWG)宣告成立,其目的是建立互联网通信协议.关于开放的网络结构的思想是B. 卡恩于1973 年到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后不久提出来的,该研究计 划在当时被称为“互联网研究计划”.为了适应开放的网络结构环境的需要,V. 瑟夫与B. 卡恩共同开发了TC P/IP协议,并于1974年正式提出.当ARPAnet由实验性网络发展成实用性网络时,其运行管理于1975年移交给国防通信局(DCA). 1982年,国防通信局和高级研究计划局作出决定,将TCP/IP,即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互联协议作为ARPAnet通信协议.这是首次明确“因特网”是一个互联的网络集合. ARPAnet在其发展的最初10年里,主要用于促进电子邮件发展、 支持在线讨论组、允许访问远距离数据库 和支持政府机构、公司和大学间的文件传递.1990年ARPAnet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停止运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 在整个70年代,尽管军用计算机网络ARPAnet将其触角伸进了美国的一些主要 大学, 但是由于技术和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这个网络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兴趣.因特网的真正发展是从80年 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利用ARPAnet网的技术建立NSFnet网开始. 大约在1984年,国家科学基金会 在美国政府的一些主要研究机构的要求下,接替高级计划研究局进行网络扩建工作.NSFnet最初由5个相互连接 的超级计算机中心组成,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与美国主要地区和各主要大学及研究机构联网.到1986年,NSFnet初步形成了一个由骨干网、区域网和校园网组成的三级网络、1984—1989年,NSFnet经 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开始向商业和更广阔的领域扩展,并陆续与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联网.到90年代初,NSFnet转变为由私营企业经营,但是美国政府仍然支持这个网络的发展.1992年,几个因特网组 织合并,成立因特网协会ISOC.至此为止,这个网络从军用通信网络起步,通过NSFnet进而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学术研究和教育网络,并开始向更广阔的领域和更广大的区域扩展,这是因特网发展进程中的第二个重要里程碑. 万维网 在90年代,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即一个可以获得因特网的图像信息的超文本因特网协议被 采用,使每一个人可以产生自己的图像页面(网址),然后成为一个巨大的虚拟超文本网络的组成部分.这个 增强型的因特网又被非正式地称为万维网,与此同时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新用户群.于是,许多人用“因特网” 一词指这个网络的物理结构,包括连接所有事物的客户机、服务器和电话线;而用“万维网”一词指利用这个 网络可以访问的所有网站和信息.美国政府除了支持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主干网NSFnet外,还陆续出台和落实了其它几项政策,它们对今日 因特网的形成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95年10月24日,联邦网络委员会(FNC )通过了 一项决议,对因特网作出了这样的界定:“因特网”是全球性信息系统, (1)在逻辑上由一个以网际互联协议 (IP )及其延伸的协议为基础的全球唯一的地址空间连接起来; (2 )能够支持使用传输控制协议和国际互联 协议(TCP/IP)及其延伸协议,或其他IP 兼容协议的通信; (3 )借助通信和相关基础设施公开或不公开地 提供利用或获取高层次服务的机会.这也许是迄今对因特网作出的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 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加强,这些都强烈刺激了ARPAnet和NSFnet的发展,使联入这两个网络的主机和用户数目急剧增加,1988年,由NSFnet连接的计算机数就猛增到56000台,此后每年更以2到3倍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1994年,Internet上的主机数目达到了320万台,连接了世界上的35000个计算机网络.现在,Internet上已经拥有5000多万个用户,每月仍以10-15%的数目向前增长,专家预测,到1998年,Internet 上的用户将突破1亿,到2000年,全世界将有100多万个网络,1亿多台主机和10亿多的用户. 今天的Internet已不再是计算机人员和军事部门进行科研的领域,而是变成了一个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海洋.在Internet 上,按从事的业务分类包括了广告公司,航空公司,农业生产公司,艺术,导航设备,书店,化工,通信,计算机,咨询,娱乐,财贸,各类商店,旅馆等等100多类,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1995年,Internet开始大规模应用在商业领域.当年,美国Internet业务的总营收额为10亿美元,预计1996年将会达到18亿美元.提供联机服务的供应商也从原先象America Online和ProdigyService这样的计算机公司发展到象AT&T、MCI、Pacific Bell等通信运营公司也参加进来. 由于商业应用产生的巨大需求,从调制解调器到诸如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Internet 应用市场都分外红火.在Internet蓬勃发展的同时,其本身随着用户的需求的转移也发生着产品结构上的变化.1994年,所有的Internet软件几乎全是TCP/IP协议包,那时人们需要的是能兼容TCP/IP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如今Internet重心已转向具体的应用,象利用WWW来做广告或进行联机贸易.Web是Internet上增长最快的应用,其用户已从1994年的不到400万激增至1995年的1000万.Web站的数目1995年到三万个.Internet已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 现状 今天,Internet已连接60,000多个网络,正式连接86个国家,电子信箱能通达150多个国家,有480多万台主机通过它连接在一起,用户有2500多万,每天的信息流量达到万亿比特(terrabyte)以上,每月的电子信件突破10亿封.同时,Internet的应用业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从学术研究到股票交易、从学校教育到娱乐游戏、从联机信息检索到在线居家购物等,都有长足的进步.据统计,目前在Internet的域名分布中,.com--即商业所占比例最大,为41%;.edu--(科教)已退居二线,占有30%分额.去年在Internet的成长中,商企界的成长占了其中的75%.但是在亚洲一些国家里,当局者却试图封锁该国的网络与国际网连接,其封锁网络技术超过发达国家.这无疑是开历史的倒车. 编辑本段未来 发展潜力巨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Internet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其应用将涵盖从办公室共享信息到市场营销、服务等广泛领域.另外,Internet带来的电子贸易正改变着现今商业活动的传统模式,其提供的方便而广泛的互连必将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影响. 未来的因特网与现在的因特网可大不一样,它将会是一种可大可小的因特网.当你想要把它带在身边时,你不用拎一个很大的背包把它装进去,而是把它变小,放入自己的口袋中,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来,打开因特网,这就能帮助你搜索你所需要的资料.(以上资料来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