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中,有两处有两处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是哪两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15:38:10
《陋室铭》中,有两处有两处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是哪两处?

《陋室铭》中,有两处有两处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是哪两处?
《陋室铭》中,有两处有两处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是哪两处?

《陋室铭》中,有两处有两处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是哪两处?
1) 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审美概念,也是艺术辩证法的总纲.《陋室铭》是虚实结合的佳作.全文81个字,虚实相生,变化有致,耐人寻味.
开篇以形象的议论起笔:"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推出全文题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虚代实,出笔不凡."德馨",一语统摄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第二层进入对"陋室"的描写.先写清幽景物 "苔痕上阶""草色入帘",渲染恬静气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此为实景描写.次写"陋室"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相配,尽写"陋室"儒雅之风.最后写"陋室"中生活之事."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表现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为虚写,反映主人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恶.这一层没有出现"德"字,但处处扣紧"惟吾德馨"这一题旨.
在对"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实写之中,巧妙地穿插了"三无"的虚写,加上 引入题旨的"二有"虚笔,真是虚实相间,烘托有术.最后的结尾,又用"诸葛庐""子云 亭""孔子云"三个历史掌故,类比、引证,以虚映实,反映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虚写占一半有余,如果我们把文中虚写部分去掉,不仅内容会显得单薄、无味,题旨难以酣畅表达,文章的形式也将变得局促、呆板,绝无此文之多彩风姿.
(2) 若把《陋室铭》作议论文分析,则明显地具有论点、论证、结论,符合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论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二有"类比推出.
再看论证.
② 事证.先说往来的是鸿儒,又说室内的活动"调素琴,阅金经",再说室内"无丝竹""无案牍".静以养身,俭以养德.作者强调德之难得,而陋室皆有.
③ 人证.列举诸葛亮,扬雄居陋室的事例,证明"德馨"可使陋室不陋.
④ 言证.引孔子之语,使人加深对 "德馨"的认识,启发大家遥忆颜回为人,理解"德"与"陋"的关系.
四个论据层层递进,而结论就在"言证"当中,论证推到"言证"结论已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并不豪华,甚至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是个品德高尚,有着高洁生活情趣的人,所以这座小屋就变得别有韵味而不显得简陋了.这正应了孔子说的那 句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