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比较优势哪里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1:47:55
中国的比较优势哪里来?

中国的比较优势哪里来?
中国的比较优势哪里来?

中国的比较优势哪里来?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中国成为了世界贸易大国.这个标志是中国从2000年起,出口商品贸易额占GDP之比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2003年就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究其原因,人们通常认为是,中国作为劳动力资源丰富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放弃赶超战略,实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战略.事实真是这样吗?
美国哈佛大学Hausmann、Rodrik两位教授近年来从6位数产业贸易数据中研究发现,在1992年~2003年,中国出口商品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以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玩具、服装和简单电子配件为主,但是也明显出口大量的复杂程度较高的产品,并且锁定在一些高级的、生产率高的产品上,例如中国出口的消费电子产品,例如TV、监视器和录影等设备的单位价值已经超过韩国,这是处于与中国人均收入相同水平上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出口商品的决定因素可能不完全取决于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有别的因素.如果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之一——要素禀赋理论来解释的话,中国既有决定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劳动力资源禀赋,也有决定资本密集型甚至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资本或技术禀赋.显然,这不令人信服.此外,该理论并没有认为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产品可以顺利地过渡到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因此,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从何而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Hausmann、Klinger和Hidalgo等人在《科学》(2007年第8期)上公布的研究成果.
他们对世界各国出口商品计算发现,一个国家出口的产品类型促进了后续的经济增长.他们将一个产品比喻成一棵树,把出口的所有产品看做是一片森林,把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家看做是生活在这些不同树上的一群猴子,来开发和利用这些产品.增长的过程就好比猴子从一个相对贫瘠的森林(果实相对较少的地方),跳到一个相对富庶的森林(果实相对较多的地方).这就意味着猴子们必须跳跃一些距离.对经济体来说,就是企业家们必须重新把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配置到与目前生产不同的产品生产中去.
传统的增长理论认为总是存在着新树林,并且总是可以达到的.这意味着,森林的结构是不重要的.然而,实际上不同森林之间是有异质性的,而且相距可能甚远,有些地方的森林比较密集,有些地方比较疏松,因此,猴子实际上只能跳跃有限的距离,不可能不同森林里自由地移动,或者说只能在邻近的范围内活动.
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企业家们在转向生产率较高的新产品时,将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或者说,要经历一个有成本的发现过程.不仅如此,一旦某个企业家开发出生产率较高的新产品,又将面临一个新产品、新技术的信息外溢问题,即其他企业家很快就掌握了新产品生产技术.要知道,企业家自身承担了开发成本,却不能独享新产品的全部收益的.这个成本——收益之间不对称,将阻碍企业家主动积极地探索新产品.如果事实果真这样,那么一国既有的产品空间结构和能够达到的方向和距离对于该国经济发展来说就非常重要了.
Hausmann、Klinger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重要的不是看它出口额多少,而是看它出口的是什么样产品.一个国家生产这些产品的能力依靠它生产其相邻产品的能力.例如,一个具有出口苹果能力的国家很大程度上也具有适合出口梨子的条件,如适合苹果和梨子生产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包装技术、冷藏运输设备.出口苹果所具备的技术精湛的农学家、严格的公共卫生法律和外贸协定,这也适用于梨子贸易.
然而,如果考虑一个不同的产品,例如铜丝或者家庭设备制造,那么,已经开发出来用于苹果贸易的所有或者大部分能力就会变得无用武之地.他们研究证实,和出口产品相关的收入水平与该国人均GDP正相关,一个国家初始的出口产品的生产率水平将积极地影响后续的经济增长,例如,初始出口生产率水平增加一倍,该国的人均收入后续将保持6%的增长.但是,同时也使得该国出口产品演化形成路径依赖.
Hausmann、Klinger和Hidalgo将世界各国出口的各行业产品(行业分类6位数产品)按照邻近性排列了一个产品空间地图,发现工业化国家居于中心位置,出口产品由机械、金属制品和化学制品组成,相互之间有邻近性的产品种类奇多,即产品空间非常密集.他们也参与一些相对较为外围的产品如纺织品、森林制品和动物农业的生产.东亚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是制衣、电子产品和纺织品,处在外围,产品空间有一定的密集度.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则更是处于外围的采矿、农业和制衣等部门,最后,次撒哈拉非洲地区出口的产品类型非常少,而且绝大部分处于产品空间遥远的外围,产品空间最稀疏.这个结果表明在产品空间里每个地区都有明显的专业化模式.
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贫穷国家要想达到富裕国家的收入水平面临的困难是与其出口产品的邻近的产品太少,或者说与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相去甚远,关联性太少,以至于产品结构的转型,或者说扩散过程难以发生和持续.而且处于同样发展水平和拥有类似的出口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在后续的发展中也会因接近生产率更高的产品的机会和程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发展状态.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入门”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就很容易解释中国出口产品空间上为何劳动密集型产品与某些资本密集型甚至技术密集型产品同时大规模并存的现象.该现象可以进一步用这样一组数据所反映的现象做进一步的界定,即中国出口产品的生产率水平在1992年~2003年间一直稳定在9.5(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美元的对数)左右,而中国的人均GDP却从7.6上升到8.5.
究其原因,可以说,在出口产品生产率水平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人均GDP的持续上升一定得到了有越来越多的较高生产率水平的、较为复杂的产品出口支持着的,也就是在中国出口产品空间中,出现了生产要素向复杂产品转移,并且复杂产品较高生产率的收益在全国范围内有一个扩散的过程.
对于消费电子产品来说,麦肯锡公司研究显示,中国生产消费电子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墨西哥相当,但是中国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GDP却高于墨西哥的2倍.中国消费电子产品已经从初级的简单装配的产品逐步上升到将上游产业一体化和供应链向装配环节的延伸.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市场换技术”手段吸引了一大批外国电子公司进入,与中国公司进行中外合资或合作.就像上文寓言中讲述的那样,在原来的森林边上突然出现了一大片富庶的森林,从而吸引原来的猴子逐步跳到这片新森林来.对于消费电子出口产品逐步升级来说,国内消费电子公司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通过各种手段迅速地对外国先进技术进行学习、吸收和扩散,同时形成本地供应链,以替代外企供应链.“跨国公司和本地公司的交互作用创造了真正的全球化成功的故事”.
最终,在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中国消费电子生产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100多家到上世纪90年代整合成几大寡头,并且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外国产品.在汽车行业,也呈现出类似的状况,在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以后,本地汽车供应链迅速崛起,其质量迅速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出口额迅速扩大.
我们将视野延长到2000年之后,长三角地区凭借制造业基础迅速大规模地吸引了国外高技术企业投资,而且对外资企业的引入已经从“招商引资”过渡到“招商选资”,引入的外资企业的产品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为本地企业技术学习、供应链质量整体提升和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开辟了一片片富庶的森林”.虽然目前大量本地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但是,本土企业已经接通了与生产率更高、技术更为复杂的产品接近的路径.受这些产品及其技术的外溢效应的激励,本土企业家们一定会将注意力和相关生产要素从原来的产品转向这些生产率更高的产品.
总之,一国的比较优势和工业化取决于将其积累的能力从一个产品向另一个产品再配置的灵活性,这不仅要求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企业家们自我发现和接近新技术、新产品,而且要求政府制定前瞻性产业政策,鼓励或扶持新产品、新产业的投资,尤其是外商投资和技术扩散,因为一国现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与生产率更高、技术更复杂产品的邻近程度或与这些产品接近的可能性是该国比较优势演化的方向和范围.
(作者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