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散文诗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09:20:39
名家散文诗赏析

名家散文诗赏析
名家散文诗赏析

名家散文诗赏析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王 维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燕歌行 高 适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 白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作者在运用夸张、渲染、拟人等多种艺术手法描述了天姥的雄奇之后谓“我欲因之梦吴越”,接着叙述了“梦游天姥”的全部历程和所见、所闻及所感,且又有“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的诗句,从梦因、梦游到梦醒、梦感,顺序写来,不仅意境动人,而且情节完整,给人以确有其梦的感觉
送友人 李 白
这是一首送别作.但这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在青山绿水间,作者与友人并肩而行,情意绵绵.这次一分别,友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万里飘零,再见不知何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与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即景取喻,浮云与落日也都有了人情味.末句“萧萧班马鸣”更增添了别时的惆怅,全诗声色俱佳,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虽感伤别离,却不使人灰心、颓废.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死水》赏析
李怡
《死水》是闻一多最著名的诗歌作品之一。又属于诗人“死水”时期诗风转变的重要代表。
这首诗后面曾署有一个写作时间:1925年4月。据今人考证,实际的写作时间应该是1926年4月,即诗人回国之后。老诗人饶孟侃回忆说:“《死水》一诗,即君偶见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

全部展开

死水》赏析
李怡
《死水》是闻一多最著名的诗歌作品之一。又属于诗人“死水”时期诗风转变的重要代表。
这首诗后面曾署有一个写作时间:1925年4月。据今人考证,实际的写作时间应该是1926年4月,即诗人回国之后。老诗人饶孟侃回忆说:“《死水》一诗,即君偶见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有感而作……”(《诗词二题》,原载《诗刊》1979年第8期)也就是说,“死水”就是这一沟的臭水,其中填满了“破铜烂铁”,残冷炙在水中沉浮……但是,仅仅是这么一沟臭水似乎还没有理由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绪波澜,闻一多肯定因“死水”而引起了对其他事物的联想。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死水”是具有文化意义、社会意义,按照惯常的说法,也就是“祖国”。
那么,在闻一多这位爱国诗人那里,“祖国”这一神圣美好的形象是如何与这沟臭不可闻的“死水”联系起来的呢?这还得从诗人爱国主义观念、民族主义意识的实际演化说起。
必须指出的是,所谓“爱国诗人”并不是可以运用于任何时代与任何诗人的名词,诗人的爱国特征(也包括他的民族主义意识)有它特定的背景条件,比方说国破家亡、民族危机爆发之际,比方说背井离乡、浪迹海外的时候。闻一多作为引人瞩目的“爱国诗人”,还是在他留学美国的时候。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浓烟滚滚、人声鼎沸之中,在西方文化的强大压力之下,诗人无限眷恋那“宁静”、“和谐”的“家乡”,在他的心中,那里芦花纷飞、月色溶溶,“有高超的历史”,“有逸雅的风俗”,“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落英缤纷。(参见《孤雁》、《忆菊》、《太阳吟》等篇章)显然,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与心境之中,闻一多所热爱的“祖国”是理想化的祖国,纯净化的祖国。也只有这样理想的光芒和纯净的品格才足以让他“出淤泥而不染”,保持着东方式的“高洁”。
但是,梦幻迟早是要破灭的,尤其是对于尊重现实、所对伪饰的闻一多,当他刚一踏上思念已久的祖国,就完全失望了。在一个封建、落后、保守、顽愚的社会里,所有的宁静与和谐都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经济落后,政府腐败,军阀混战,民众愚弱,这才是活生生的现实。于是,所有“大希望之余的大失望”都聚集了起来,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北京西单的这沟“死水”重叠在了一起,——或许,是“死水”之腐朽停滞让诗人联想到了不思进取的中国吧?或许,是“死水”的恶臭污浊再一次击碎了他落英缤纷的梦境,从而刺激着他痛苦的调整自己的“乡情”吧!
诗歌题为“死水”,但诗却并没有怎么描写“死水”本身的客观形象,而是面对“死水”引出的一系列想象,一系列泄愤式的诅咒。闻一多似乎还觉得 这沟死水还污秽得不够,丑恶得不够,他发着誓要丑上加丑,乱上加乱,把“死水”搅拌得油腻腻、红鲜鲜,让它发酵、生霉!闻一多说过:“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出我的火来。”这种泄愤就是他“火气”的表现了。
全诗共分五节,前四节都在具体描写诗人是如何“调弄”这沟死水的。他的第一个行动便是“添乱”: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不久,这些行动就产生了效果,在“死水”的浸泡中,铜氧化成了绿绿的模样,铁也锈迹斑斑,剩菜残羹的油腻则浮动在水面上,又因霉变生菌而变得五颜六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氧化的金属、发霉的饭菜又都发了酵,于是,“死水”便成了一沟泛着绿光的“酒”。它“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上面蚊蝇横飞,乌烟瘴气。至此,“死水”算是鲜艳夺目、光彩照人了,于是,几声青蛙的鸣叫传来,又为寂静的世界添上了几分热闹。
传统的诗歌阐释一般都倾向认为,这些看似鲜艳、实则丑恶的物象就是“反动统治者”的象征,旧中国就是这样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我认为,这显然还是对闻一多创作的“想象”特征考虑不够,这些物象并不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写实”,而是诗人自己想象中要完成的“行动”,不是反动军阀将“死水”变成了这沟“绿酒”,而是闻一多立下志愿要把它变成“绿酒”!
那么,诗人不是太有点“残酷”了吗?其实不然,正如俗话所说:“爱之愈深,恨之愈切”。诗人如此看重、如此计较,又如此地忍受不了这沟“死水”的刺激,实在是因为他太希望“死水”不“死”呀!他多么愿意自己曾经魂牵梦萦的祖国一如想象中的光华美丽,而当现实世界里所发生的一切是这样的出人意料,这样的让他悲观绝望时,他能不因猝然的失落而心理失衡吗?又能不情绪性的咒骂几句、呻吟几声吗?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期望是如此的强烈,又能够理解这一期望与现实人生的深刻矛盾,那么也就不难接受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普遍存在的这一“诅咒心态”。诅咒者并不是汉奸,不是中国的敌人,他们实实在在都是一群热血男儿!相反,冷漠与无原则的赞颂才是最可怕的,也是最可警惕的!鲁迅说过,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如若有对中国大加诅咒的,他真心地欢迎。(大意如此)又有的同志出于维护闻一多的“爱国”形象,将“丑恶”喻为革命力量,说闻一多是隐晦地呼唤革命,我认为这既是生硬的,也完全没有必要。闻一多作为“爱国”诗人,根本勿需后人替他作什么辩护!至于作为情绪性诗歌的特殊含意,我想也并不难为人们所接受。
此外,《死水》一诗也是闻一多追求诗歌“三美”的典范之作,绘画的色彩感不要我来多说了。这首诗节奏感极强(音乐美),每个诗行的音组数目都相等,它们都由四个音组构成,其中一个有三个音节,其余三个是两个音节,我们不妨看第一段: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长短不齐,变化没有规律的自由诗就没有这种特殊的音调和谐的效果了。
《死水》五节,每一节均是四句,每一句又都是九个字,这样也形成了诗歌的“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即所谓的“建筑美”。

收起

到百度找

河流》《月光下的村庄》赏析
马亭华的这两章作品,选自组诗《爱上缓慢的时光》。为什么会爱上“缓慢的时光”呢?她其实是一个意象,是对他所眷恋的苏北农村温馨的自然景色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一种深情“挽留”。
《河流》,他写的是其“冬日静止”的形象。这便符合于“缓慢的时光”这一整体意境的节奏了。马亭华运用现代手法比较娴熟,你看,仅“似阳光的刀刃,清霜一样碎了”,便将冬日河流那种寒光凛冽的特色...

全部展开

河流》《月光下的村庄》赏析
马亭华的这两章作品,选自组诗《爱上缓慢的时光》。为什么会爱上“缓慢的时光”呢?她其实是一个意象,是对他所眷恋的苏北农村温馨的自然景色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一种深情“挽留”。
《河流》,他写的是其“冬日静止”的形象。这便符合于“缓慢的时光”这一整体意境的节奏了。马亭华运用现代手法比较娴熟,你看,仅“似阳光的刀刃,清霜一样碎了”,便将冬日河流那种寒光凛冽的特色写出来了。通篇所取,“村庄的河流瘦了”,冷月和枯枝,均是一派萧条气息,而在这背景下,“母亲的油灯,亮了”,便有一种特有的亲切感油然而出。末一句“优美的弧度”是很出色的点睛之笔,“渐渐醒来”则预示着“冬日的静止”,终将转入“春天的潺流”,散文诗表现贵在精简与暗示,作者是深知此道的。
《月光下的村庄》前半部分似略显松散,特别是“祈雨中的队伍”这一小节,游离了“月光”,便分散了全诗的凝聚力。末一段最好。“风吹日落”,接着是“一个小镇,一首诗,一缕炊烟,一个人”,这种断裂的“点染”,却可以让读者以想象连接起来,组成诗意的画面,尤其是紧跟着而来的“默默前行的身影,慢慢被黄昏的雨水打亮”,便使得画面具体而清晰起来。最末一段的直接抒情,不仅属于这一章,也属于这个组诗的全局:“村庄呵……你有着让人眷恋的痴迷的缓慢的时光”,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秋叶之思》.
北风起了,天气凉了,秋天来了。
也许四季的交换是让人们记住自然的个性,温暖、热烈、成熟、凝重。我记住了:一年来,在春天播撒温暖;在夏日里付出热烈;在秋风里满是收获;在冬寒里让思索更加凝重。
但是,我还是喜欢成熟而又收获的季节。
当我让脚步停留在林间的幽静里,抬眼望去,往日的绿色,忽然显得那么厚重斑斓。是被秋风所感染还是绿色已经疲惫?是让个性的宣泄还是世界应该就是灿烂?秋叶,撒满了一地。秋叶,匍匐着大地。秋叶,沉静在一片回忆。我不忍踏碎它们的梦,绕过它们而去。或许明天风已经将它们吹起,连同梦一起找寻安睡的角落。
秋叶,也有坚强。瞧,那不曾被风刮落的最后挣扎,还依稀在树上驻守着希望。像是生命的顽强,像是信念应该拥有最后的矜持。
小径曲幽,满是枯黄。秋天最后的时光总想要改变着什么?我不知道那些树叶会怎么思想,而我却遐想连篇。也许一年过的很快,就像它们一样从翠绿到枯黄是这样短暂。在时光的不经意间,一切已经改变了模样。
秋风起了,已经能穿过我单薄的衣衫,也收紧了我对生命的念想。它们飘落了,只是为了另一次的重生。而我老去了,不会再有生命的年轻。
秋天,也许有着另一种的眷念。那边有一片被秋风吹红了的叶子,红红火火地挂满了一树。记得40年前,在北京的香山就曾收藏着这样一片红叶,陪伴了我走过很长的岁月。记忆真是很神奇的,这样的小事竟然没有健忘。也许心灵里总有难以抹去的痕迹,也许惆怅的心灵也需要有种寄托。
常青的树木与落叶的树木都是自然的造化,却不知道落叶和不落叶到底是为了哪般?或许在抵御温度的变化时所采取的方法各有巧妙而已。人也许也是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里,都能找到适应环境的方法一样。
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欧 .亨利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后的一片树叶》,情节十分动人,这个故事很多人都读过,那最后的树叶或许演示着一个生命所需要的一种信念。人活着一天就是信念的支撑,就像坚守着最后的飘零。
一阵风吹来,那片枯叶不甘心地在躁动着,跟随着我的脚步,跟随着我的遐思。
没有人会在意那些滚动的树叶,犹如没有人在意谁是一颗流浪的心,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
秋色好凄美,红的、黄的、绿的,一片片,一簇簇,跃入眼帘。“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的《燕歌行》却也悲伤。但是眼前的色彩在我眼里一样是那么精彩,触景生情往往是一种意念在主宰着一切感慨。
秋叶有哀伤,有享受,有五味齐全的感觉。但毕竟走过了生命的全部,还有什么可以遗憾呢?
我弯下腰来,检起了一片飘落的梧桐树叶,轻轻地揉搓起来。手一张开,碎片随风而去。或许它会变为泥土,用另一种形态迎接生命的到来。
北风起了,天凉了,我该回家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