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孩》观后感5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07:57:45
《亲爱的小孩》观后感500字

《亲爱的小孩》观后感500字
《亲爱的小孩》观后感500字

《亲爱的小孩》观后感500字
亲爱的,我们回家
   《亲爱的》第一支预告,大概看哭了不少观众,但看过电影后,却会发现,那不仅仅是一部苦情催泪片.有些悲,不一定让人落泪,但那种沉重会直戳心灵;有些希望,不一定让人开怀大笑,但总会有一丝阳光不经意地落在眉梢.《亲爱的》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就像黄渤说的,“这个电影有一只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里,会触碰到你的心灵.”
  
   《亲爱的》当然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但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这部电影看到社会的群像,看到自己内心的焦虑和对亲情的漠视,而那种丢失的深沉与悲痛,其实是每个人从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理解到的.然而这不仅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它也不单纯在讲述孩子的丢失和寻找,还折射出了社会中人们内心某种东西的丢失和寻找.人来人往,我们迷惘,我们失去,我们的“家”究竟在何方?
  
   电影里,田文军说“凭什么我要认命”,就是这股劲让他拼命寻找,不言放弃,唯有把“希望当饭吃”,他才能在失去几乎所有的时候,还能“不认命”地盼望着找回一点点的尊严.找到鹏鹏那天晚上,他在派出所的楼梯间痛哭,那是3年来他第一次落泪,那就像憋了长长的一口闷气,终于终于爆发,面容抽搐,声嘶力竭,没有吐出如何一个字,但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到,这几年,他活得有多累.黄渤的表演太有爆发力了,在静默中,给予我们心灵重重地一锤,虽然没有经历过这般痛苦,但是看着他抱头痛哭,我们似乎能突然明白,他拼命寻找的何止是鹏鹏,只有把鹏鹏带回来,他的家才在,他才能“回家”.
  
   鲁晓娟丢失的也不仅是鹏鹏.“不认命”的她为了往上爬,和田文军离婚,组建了一个中产家庭.但在丢失了鹏鹏之后,她终于发现,其实身份、金钱是无法对抗这样一个痛苦的,她一直想摆脱人下人的身份,倒头来却发现丢掉了自己.这实际上,跟很多我们身边的人都很像,只是活得太匆忙,以至于没法停下脚步去看看原来的自己,再看看现在的自己.失去鹏鹏,她又变得跟田文军一样了;寻找鹏鹏,其实是她自我重建的过程,重新回到她出发时的状态.面对本能痛苦,外在的不可能帮助到什么,只有重新建立内心,才可以去对抗、甚至超越这个痛苦.电影里虽然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案,但我们显然能感受到,鲁晓娟“回家”了.
  
   韩德忠,没想到很多人都提到了他.他在电影里,其实是一个没有“回家”的角色,他失去太多,以为能够借帮助大家来获得救赎,但到头来发现,寻找太累,最终还背叛了众人.电影里,他在“回家”这条路上似乎越走越远,最后发现钱抹不掉他那些不堪的过去,更抵不上一张死亡证明.
  
   佟大为的角色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人.社会会磨掉人当初的锐气,使人同化成“社会之人”,要生存,就必须得那样.而在帮助李红琴的过程中,他似乎也找回了自己,找到了“回家”之路.唯一让人遗憾的事,佟大为的很多场戏,都能看出《中国合伙人》里王阳的影子.
  
   李红琴,不得不说.赵薇这次终于遇上最对的,也是最好的角色.这个人物的命运,早已注定赵薇可以在这部戏里大放光彩.她丢失的是一切,丈夫已死,养子被带回家,女儿被夺走,她的家完全散了,如果女儿不能要回来,严重地说,那她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和田文军也有点类似,只是在社会的认同上,她站在了田文军的对立面.儿子和女儿都不属于她,就连法律,似乎也要来割断她最后一根稻草,生活之于她,太残酷了,以至于我们在道德伦理上本该厌恶这样的“人贩子老婆”,但却最终不由为之怜惜和感慨.她能不能回家,她还有家可归吗?电影的最后,留下了很多,长镜头一摇,我们隐隐看见,黑暗的尽头还是有一点的光亮,那到底是不是希望?如此脆弱和无奈,再加上语言和造型上的塑造,赵薇完全就是李红琴,她的角色太无力了,但她的表演太有力了!
  
   《亲爱的》是一部好电影,但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接受故事的牵引.我们都太焦虑了,以至于无法意识到自己丢掉的是什么.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有电影里面那些人物的经历,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让我们在两个多小时内,去感受另外一场人生,然后审视自己.电影的深度不在于导演或编剧将细节挖得多么深入,而在于,它落在我们的心头到底有多重.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不会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也不会给予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他就是一个旁观者,铺开了一切的问题,让我们自己去寻找“回家”的路.
  
   离家的路有千万条,回家的路只有一条.希望我们都在那唯一一条路上.
2.
善与善的悲剧
  我最最揪心的时刻,也许就是他们抱着孩子在田间奔命地逃跑,孩子却用力挣扎着,叫着另一个人妈的时候.
  那一刻,感觉位置发生了调换,他们成了拐卖者.
  我有些恨那个山沟沟里的女人.我甚至有些埋怨那个孩子,昔日作为精神支柱的歌谣,如今成为一碰就碎的石头.怎么就会忘了呢?
  年龄太小,环境变换,是的,有太多理由.可我不想用理性去分析.太残忍.
  小孩子是无辜的,是被害者.但有时候你会发现因为年幼无知,不谙世事,做起事情反而更加坚决,成人有犹豫有迟疑,小孩子心中只认自己那一个理儿,晓之以理他不懂,动之以情他无视,真真是狠角色.
  
  他问她,你说孩子当时得是多久才叫那个人妈呢?
  她对他说,你别逼孩子,万一他跑了呢?
  他和她都接受了自己“拐卖者”的身份.
  无奈的,撕心离肺的,强颜欢笑的,佯装明天会更好的,仿佛明天就是“明天”了.
  可我们仍要说,他们是幸运的.但强颜欢笑真的比沉浸在悲伤里更幸福吗?我不觉得.
  
  我最最感动的时刻,是他出门时突然怔住,回去抱着孩子的时候.
  没有什么煽情,如此真实,甚至有些搞笑,但这些细节却让人为之着迷.
  而那一天,他终于牵她的手了,她要泪崩了,却强忍着,那一刻,欢喜与悲伤都化作勇气了吧.最能改变女人的,无疑就是孩子了.
  
  我最最心碎的时刻,是农村女人在街头问“你说我是知道还是不知道?”
  我TM只知道,编剧,你太坏了,真的太坏了.
  你知道吗,你的一句话就让价值观在一瞬间颠倒了,如此简单粗暴.
  我是怎样从坚定站在孩子父母的立场突然自我怀疑的?也许就是这句话吧.
  
  无心做坏事,好心做坏事,这都是很难用法律或道德评判的.
  而当一个人的爱与另一个人的爱——两种“善”发生冲突时,事情就会变得越发说不清楚,没有赢家,赢家也是输家.
  每一个人都受伤,也会有纯粹无辜的受害者,比如留在福利院的小女孩儿.
  
  农村女人要带走女孩,因为她想念女儿,那也就是她的女儿,当然或许也因为她无法再有自己的小孩儿了.
  孩子的生母要领养女孩,其实是为了留住男孩的心.
  福利院不让女人带走女孩,是因为世人的目光——媒体怎么看,人民怎么看,上级怎么看?唯独不问当事人怎么看.仔细想想,其实这些疑问后面其实都省略了一个字——“我”.
  那些善良的、正义的,何尝不是自私的?
  
  为什么我们的“善良”,最后却成为悲剧了呢?
  因为我们的很多“善良”,说到底是为了我们自己.
  为什么非要去“善良”呢?因为无奈,我们无法掌控的一切.
  我们都是浮萍,不比剧中人高贵或低贱.
  
  所以,电影那些真正触动我让我流泪的地方,并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不是想要得到而得不到的悲剧,而是善与善的悲剧,它是没有答案的,却绝非廉价的.
参考自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