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2:36:50
求问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求问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求问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求问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大量事实表明,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两个阶段是学习分化比较明显的时期,即小学四年级和初中的二年级.小学四年级孩子正处在向青少年期过渡的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迅速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期,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的重要时期;四年级还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最后关键时机.四年级是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学习主体转变,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发生的一些明显变化、孩子自身心理和能力的发展都会表现为比较明显的学习分化现象,有些孩子甚至开始出现学习偏科的端倪.初中二年级学生年龄多在14岁上下,普遍进入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急剧生长,第二性征出现.从学习方面来看,从初中二年级开始要跨上一个很高的台阶,学科增多,难度加大,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有明显的提高;受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易产生明显的分化.受兴趣和学科本身特点的影响,生物学科常常出现学生学习分化的现象. 初中生学习分化成因及对策 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级增高其学业成绩向两极方向发展,好的更好,差的更差[2]. (一)初中学生学习分化的原因 1.两极分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 初中分化其实隐伏在初一阶段.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是学习过程的一次飞跃,在课程设置、教育教学要求、教育教学方法及管理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学生的生理、心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教学内容看,从小学到初中,课程门类突然增加,且教材内容多、跨度大、要求高.从管理方法看,小学的管理是全方位的,带有指令性,以“管”为主;中学的管理则是指导性和制度管理,以“导”为主,学生有了一定的自由度.从教学方法看,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示范和重复,学生的学习基本是模仿和记忆,以听讲为主;中学教师的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除记忆外更要思考和理解.从生理和心理方面看,小学到初中不仅在生理上处于个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而且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在认识活动、意志以及个性特征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以上种种变化显示了从小学到初中是学习过程的大跨度飞跃,要求初中生在生活方式、学习方法包括思维和记忆方法等方面都要迅速适应这种变化.在生活方式上要从对老师的依赖过渡到自立自理;在学习方法上从重记忆、作题、阅读过渡到重理解、分析和综合探索;在思维记忆方式上要从具体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为主过渡到以抽象思维和理解记忆为主.到了初二,随着课程门类的增多,教材内容的加深、跨度的增大以及教学要求的提高,分化明显加剧. 2.两极分化的形成与生理、心理因素突变有关 生理、心理因素影响初中分化大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初中学生到了初二后,普遍进入青春期.随着身体和性机能的发育趋于成熟,性别角色和自我观念强烈,部分学生过多地考虑自己的体态仪表,花较多的时间去梳妆打扮,早恋现象也随之出现.这部分学生精力分散,学习成绩下降. (2)初中学生的行为追求群体化、社会化,集体或小集团的归属动机强烈.由于学校未能及时引导,致使一部分学生自发形成各种小团伙.学习情绪低落者则往往纠合在一起,受群体的影响和感染作用,这部分学生品行变差,成绩下降. (3)初中生在初一时往往兴趣广泛而多变,逐步偏向能够显示自己才能的学科和活动.往往会出现学科“瘸腿”或因迷恋某种活动而影响各学科的平衡发展或放松学习的现象. 3.两极分化的形成与环境因素有关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取决于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小学相比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不同,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高低也不同.学校环境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初一学生刚入中学,对中学有一种新鲜感,开始他们带着好奇心理学习各门功课,对各门科学知识都很感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环境的熟悉,对各门学科的新鲜感消失,渐渐失去原先的驱动力. 4.两极分化的形成与其他因素有关 教师的敬业态度、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智力差异等,也是导致初中生学习分化的因素. (二)消除初中生学习分化的对策 初中生学习两极分化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讲,两极分化的形成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某些不足造成的.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标准、奖惩行为、师生关系等存在种种弊端,主要是由于学校教育思想不端正,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所造成的. 以下一些做法对遏制两极分化是可行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1.抓好小学和初中的衔接,消除分化的隐患 一是组织初一教师到小学考察、听课,了解小学生的行为特征、学习方法和小学的管理方法,找出两个学习阶段的差距,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恰当的方法,做好衔接工作.尽快达到由扶着走,到放手走,到自己走,实现中小学在管理方面的过渡. 二是要指导学法,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是要求初一起始班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和记忆的特点,采用“双适应”(即教师适应学生,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通过上述措施让学生尽快打破小学阶段形成的学习方法方面的定势,逐步适应初中学习. 2.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能够体现整体性和层次性、差异性和阶梯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励学生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提高. 3.树立教育民主的思想,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具体有以下要求:(1)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要多与学生商量;(2)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在教学中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启发诱导,使他们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4)充分发挥各种智力因素和多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动学生认识活动向深层次方向发展. 4.给予学生较多的成功机会,激发内在动力 教师要把良好的期望具体化为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对学生的缺点不要轻易批评,多给他们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特别是下等生的每一次哪怕是微小的成功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在获得多次成功的体验中不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使之逐步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产生奋发进取的内在动力. 5.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并提高应用能力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组织研讨活动,使之能结合实践熟练掌握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相关的教育理论,并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他们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性别角色教育和审美教育.组织学生开展适应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的各种有益活动,通过活动把学生的兴趣和精力引导到有益的活动和工作中去,陶冶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6.实施综合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教师家访、家长校访、书信联络等多种形式,沟通学校、家长、社会三方信息,共商教育策略,统一步调,实施全方位的教育和监督,消除教育死角和空白点,从而排除各种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努力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